当前位置:首页 > 时尚服装 >

七八十年代的魔都时尚:“的确凉”与“喇叭裤”

已阅读2017-07-29 10:10 来源:互联网新闻 编辑:佚名 分享:

原标题:七八十年代的魔都时尚:“的确凉”与“喇叭裤” 上海人的服饰,往往以时髦得体、华而不贵、雅而不俗让全国人民羡慕,即使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国服装都是在一片“蓝灰色”笼罩下,上海人也常常会通过一些“小修饰”和“小动作”,为单一的服装添

原标题:七八十年代的魔都时尚:“的确凉”与“喇叭裤”

上海人的服饰,往往以时髦得体、华而不贵、雅而不俗让全国人民羡慕,即使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国服装都是在一片“蓝灰色”笼罩下,上海人也常常会通过一些“小修饰”和“小动作”,为单一的服装添上一抹亮色。这一点,“中山装”和“的确凉”功不可没。
“中山装”和“的确凉”
大概现在很多年轻人,提起“中山装”还略有所闻,但若说起“的确凉”,则有点不知所云了。所谓“的确凉”,其实就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非常流行的一种涤纶面料,其英文名可读为“德克隆”(decron),轻薄凉爽而挺括,尤适合于做衬衫。传入国内后,起先可能是流行于香港、广东一带吧,被翻译为“的确靓”(粤语中“靓”的读音近似于rong),似也有点“音意合璧”之功。后来大概因为这“靓”字内地不太用,所以上海人又根据“靓”的普通话读音改为“的确凉”(也称“的确良”)。回想在那个沉闷而单调的年代,“的确凉”应该说为上海人服饰的添姿加彩,作了很大的贡献。
我们那时的中山装,虽非“国服”,但几乎是每位男士之必备。之所以名为“中山装”,当然和孙中山当年爱穿的服式有关。这与后来又曾流行一阵的两排钮“列宁装”是同样道理。中山装为四贴袋军装领,穿起来如果饱满贴身的话,的确庄重又大方。滑稽的是当年的国人,居然是从十八岁到八十岁,年不分长幼,体不分肥瘦,只要是男士,全都“清一色”的中山装。这对于不讲究服饰变换的人来说,倒也省心,无论是出门应酬还是出席高规格的会议,均可“以不变应万变”也。唯一可变化的,也就是颜色和面料上的转换。

七八十年代的魔都时尚:“的确凉”与“喇叭裤”

1970年代,中山装是最流行的服装
记得那时,中山装的颜色主要是蓝与灰,如果细分的话可以分深藏青和黑藏青,灰色也分铁灰和淡烟灰等。,面料则先是涤卡,后又有粗花呢、华达呢等,统称为“呢中”;其后发展到八十年代初,又有更好的面料叫哔叽呢(现在说出来,很容易让人误听成“比基尼”了),故又将哔叽呢面料的中山装简称为“哔中”。那时我二十来岁,也拥有一件藏青色的“哔中”,正规场合“披挂”上阵,颇有少年老成之风范,平时则留在家里作“镇橱之宝”。
“的确凉”的出现,犹如是给沉闷的服装业吹来了一阵清风,很快就在沪上风靡开来。在之前,我们衬衣多是棉布的,由于那时的纺织工艺比较简单,所以棉布衬衣也制作得比较粗糙,且洗穿了多次后就皱巴巴的,非常影响美观。而这些缺点“的确凉”则全无,虽然它透气性差点,而且作为化纤类织品用来作贴身内衣的话,也不是最舒适和健康。不过那时候可管不了这么多,就凭它颜色鲜艳、布料挺括不用熨烫的优点还是赢得了众人的芳心。

七八十年代的魔都时尚:“的确凉”与“喇叭裤”

1980年代,穿着的确凉短袖衬衫的年轻人
尤其是女士们爱穿的各式的确凉连衣裙、衬衫,从单一的白色开始,又出现了各种粉色、米色以及碎花、条纹、格子纹等,上海女人在的确凉衣衫的款式上总是翻新不断,花样迭出。光是一只领子,就有多种样式,如小方领、小圆领、尖角领、牙边领等等。大家都知道,领子几乎等于一件衬衫的“灵魂”部位,上海人格外讲究,尤其是秋冬季节,在庄严朴素的外套内,突然一只光鲜而挺括的“的确凉”衬衫领头,或红或黄,或素或花,从那半新不旧的绒线衫内翻出,霎然会给人有眼前一亮之感。我想若套用一句古诗来形容的话,恰是——“春色满园关不住,一只领头露出来!”
“假领头”用来“翻行头”
说到上海人衬衫的领头,这使我不得不想起那个时代曾风靡一时的“假领头”来。在物资紧缺生活艰难的岁月,“假领头”的发明,不仅体现了上海人的聪明与狡黠,还顾及了上海人的钱袋与体面。大概是借用舞台戏剧中的术语,上海人也喜欢将身上的装束称为“行头”,衣服套数多自然也就容易“翻行头”了。俗话说:“佛要金装,人要衣装。”在商品经济社会里,“衣装”尤为重要,难怪一些世俗之眼,可能不识你这人,但却识得你身上的服装品牌,或者从你的服饰上,能大致揣度你的类别来。
所以“只认衣衫不认人”,对于初识的双方来说,是很难免的,也是很正常的。我们伟大的鲁迅先生就曾吃过衣衫的亏,因为他不太讲究穿着,终年总是朴素的一袭长衫。一次他应邀去和平饭店拜访一外国作家,当他跨进电梯,那个开电梯的“阿三”却迟迟无动于衷。起初鲁迅以为他还要等人,但过了多时仍不见动静,于是示意他,不料那个侍者也懒得开口,只是朝外面的另一方向努努嘴。鲁迅过去一看,是个楼梯,顿时明白了他的意思,可能是他觉得鲁迅这寒酸样似不配坐电梯。鲁迅也不计较,便爬上了六楼。等鲁迅谈完下楼时,对方谦恭地送上电梯并一路陪着下楼,那个看管电梯的“阿三”方觉此翁来头不小,面露尴尬歉愧之意。鲁迅则未加理会,也没用几句纯熟的日文来教训他一下,而是一笑置之。

七八十年代的魔都时尚:“的确凉”与“喇叭裤”

鲁迅先生穿着朴素,常年一身长衫
当然,鲁迅先生是一代文豪,他有足够的底气,自然用不着衣衫来“壮色”。而我们一般的凡夫俗子,就免不了要借服饰来翻翻行头了。
上世纪七十年代时,上海人“行头”翻得最“结棍”的就要数一只衬衫领头了。为此有些外地朋友时常纳闷,老是见上海人的衬衫不断翻新,方圆变幻,花花绿绿,不禁心生羡慕:“上海人真是又小开又小资啊!”殊不知上海人的衬衫,一天一个样,其实都只是一只“假领头”在变戏法也。所谓“假领头”,又称“节约领”,即利用一些的确凉的零头布料,制成一种只有衬衫领子而无大片衣袖的衣饰,既节约了大块面料费用,又节省了制作以及清洗之成本,而且穿在绒线衫或卫生衫(过去一种针织的薄绒衫)之内,露出一只漂亮挺括的领子,衬衫的功能与神采丝毫不减,可谓一举数得也。
记得那时为了保证“假领头”的挺括有型,上海人在制作时还土法上马。刚开始限于材料的缺乏,只是用废纸盒的马粪纸衬入,新穿时果然硬挺异常,但一经搓洗,领子立马皱软不堪也。后有人又施巧计,将那时常用的120废旧胶片按领子大小剪下衬入,制出的领子就既挺括又不怕水洗了。不过时间久了也有毛病,就是胶片的边缘是个快口,穿洗多次之后,往往会率先将领边磨破,若不察觉,甚至还会有刮伤颈项肌肤之虞,这是始料所未及的。至于布店里后来有专用的领衬售卖,那大概已是八十年代后期的事了。
说到“假领头”,其实还有一件“服饰”与之异曲同工,那就是袖套。以前一些坐写字间的职员,考虑到袖口肘部老是与桌面接触,易脏又易磨损,于是就想起了戴上一副袖套以保护,也不失为一妙招。记得八十年代我刚参加工作时,是一名会计,办公室里的师傅们,不论是西装还是中山装,两手臂都戴着一副袖套,大家见怪不怪,几乎成了一时之尚。时过多年,现想来都感到未免滑稽了。
懂经鞋与喇叭裤
1970年代中期,“尖头皮鞋小脚裤”被禁之后,“喇叭裤”尚未风靡之前,有几种过渡的服饰似不可不说。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应该是一双“松紧布鞋”,当时,它有个时髦而诡异的称法叫“懂经鞋”。
精彩推荐Atlas

本站推荐

关于我们|广告报价|版权信息|免责声明|发展愿景|企业文化|招聘信息|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网站帮助

 

Copyright © 2009-2099 时尚新闻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川公网安备51172502000114号

 

蜀ICP备15028138号-6 作品独家供稿,转载就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