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尚服装 >

《国宝奇旅》制作不走心被批评“如同华丽的时装秀”

已阅读2019-11-16 06:10 来源:互联网新闻 编辑:佚名 分享:

故宫文物南迁,本是旷世传奇。主迁派与反迁派、文人与军人、中国百姓与日本间谍等二元对立,都为戏剧张力提供了足够空间,何需过多华丽的儿女情长画蛇添足。图

原标题:可惜!沉甸甸的大历史拍成小情小爱

《国宝奇旅》制作不走心被批评“如同华丽的时装秀”

《国宝奇旅》制作不走心被批评“如同华丽的时装秀”

  故宫文物南迁,本是旷世传奇。主迁派与反迁派、文人与军人、中国百姓与日本间谍等二元对立,都为戏剧张力提供了足够空间,何需过多华丽的儿女情长画蛇添足。图均为《国宝奇旅》剧照。

  “电视剧版《国家宝藏》”“故宫文物南迁的影视化再现”,几乎只凭这两个标签,观众就会对《国宝奇旅》生出无限期待。在年代剧、抗日剧不断增多、同质化避无可避的背景下,在适逢故宫热、文物热的当下,一部能适配时代情绪又合乎历史表达的电视剧,弥足珍贵。

  该剧根据章剑华的长篇纪实文学“故宫三部曲”之二《承载》改编。从文字到影像,观众期待一段可歌可泣的“文化长征”,想了解抗日烽火下不为人知的艰难与勇毅。可期望多高失望多深,怀抱着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冲着历史前来的网友形容“被当头浇了盆冷水”。珍贵的文物南迁题材经失忆、多角恋、婴儿调包、切菜必伤手等烂俗的编剧套路注水,朝着言情化奇情化的方向跑偏。而服化道、后期制作的良莠不齐进一步影响了剧集质感。

  眼看沉甸甸的历史成了“俗梗大杂烩”,有必要反思——创作中的泛娱乐化诉求是怎样冲淡了历史真实。

  身世成谜、情感疑惑,大历史被困在了小情小爱之间

  1933年,民族危亡,风雨飘摇。为防国之瑰宝被日寇洗劫,在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的牵头下,老一辈故宫人冒险将文物南迁,待抗战胜利后陆续送回北京等地。时间证明,这段历经十多年、行程上万公里、所护百万余件文物几无损伤的征途,不仅被誉为“文化抗日”,还书写了人类文化遗产保护史上壮丽的一笔。《国宝奇旅》之“奇”,亦在乎奇迹如斯。

  按剧情梗概,故事有两条线索齐头并进,一条记述文物从老北平到南京的跌宕旅途,一条描绘护宝过程中周若思、任弘毅等年轻人的爱情与成长。谁为主、谁居次,决定着作品格局。可42集已播三分之一,文物迁徙的奇迹迟迟未见,围绕剧中人的身世谜、情感惑等奇情奇观倒俯拾皆是。

  剧中,大历史被困进了小情小爱小天地。从女一号到男四号,每个年轻人都在多角恋的网中挣扎。他们求爱、吃醋、翻脸、和好,占用了大半剧情。在谈笑中拿爱情对赌、在军营里放烟花表白、为夺爱在茶水里下迷药、为报复将情敌推入死亡境地,这还不止,失忆的日本姑娘爱上了中国军人,受战友托孤的中共地下党员多年承受“爱在心口难开”的煎熬,而年轻一辈的身世之谜终会指向老一代的意乱情迷……比起这些铺满剧集的“情爱”老套路,什么切菜必伤手的套路都显得小儿科了。

  导演花菁曾表示,在纪实中加点乱世儿女情,能增加戏剧张力。想法不错,但过犹不及。以抗战为背景的影视剧创作,本意用生动的艺术加工再现血与火的历史、颂扬伟大的民族精神。但如果用无节制加料,把历史打扮成泛娱乐化范畴的言情剧、动作神剧、家庭苦情剧,难免有消费历史、歪解真相之嫌。事实上,仅围绕文物线索,主迁派与反迁派、文人与军人、中国百姓与日本间谍,早已为戏剧张力提供了足够空间。

  道具粗糙、妆容靓丽,厚重感被不走心的制作消解了意义

  除了小情小爱矮化了历史格局,该剧不够走心的制作也在消解历史的厚重。

  任弘毅与周若思一见钟情,不说爱情来得莫名,单是一段抠图的汽车内对话,足够剥去真情实感。尤其是剧方在宣传中多次提到的“国宝级文物再现”,暴露了制作的底牌。第十集,西周散氏盘在文物清点时被意外发现。收到消息,易培基和马衡两位故宫掌事者一溜小跑赶来。情节没毛病,是真历史的复刻。但捧在易院长手里的散氏盘,轻飘飘的手感怎么瞧都不是青铜器该有的质感。

  道具不考究,但剧中人的妆容一个赛一个靓丽。女一号的风衣、小洋装悉数为该剧定制,女二号的精致波浪卷堪比当时的电影明星,女三号也不示弱,韩式一字眉叫人过目难忘。再看特训营的硬汉们,这边厢,他们为当局者的不抵抗愤慨难当,苦训不舍昼夜,但求报国有时;那边厢,镜头推进,小伙子们个个油头粉面、发丝不乱,哪儿还有半分将上前线的英雄气概。有观众评价该剧“如同华丽的时装秀”。殊不知,历史的厚重感就在这些夸饰的画面、虚假的道具里层层消解;前辈英烈走过的道阻且长、曾经的奉献和牺牲,也在这华丽的视觉下被矮化、被轻描淡写。

  关于故宫文物南迁,央视《国家宝藏》第一季曾讲过一则真实的故事。梁家三代人都为故宫工作,当年祖父护送文物南下,十多年后父亲送宝回京。讲述者梁金生兄妹五人依次出生在文物迁徙的途中,故而取名时都以地名留作纪念。他们五人名字相连,便是一小幅文物辗转地图。当年届古稀的梁金生讲述家族守护石鼓的故事,无需添油加醋,平实的语言、平静的讲述,荧屏内外闻者落泪。我们的创作者何不“断舍离”?舍掉博人眼球的那些外在,只到历史的真相里取一瓢饮,历史本身会馈赠磅礴之力。

  记者手记

  故宫热,怎么“追”才合理

  今天的故宫俨然大众文化里的“C位”明星。

  综艺节目里,第二季《国家宝藏》以九大博物馆的盛典告一段落,《故宫上新了》捧得角楼咖啡馆声名鹊起;文创领域中,从故宫口红到故宫胶带,挨个坐实了故宫的“网红体质”。以至于电视剧《国宝奇旅》开播前,业界话风满是期待——故宫“IP矩阵”又添了一员。

  然而,剧集品质恐怕难副故宫盛名,由此引发思考——故宫之热,文艺创作怎么“追”才合理。

  不妨回望源头,先看看故宫是怎么从“文物遗产”的范畴,变为鲜活、富有时代气息的大众流行。故宫如今“自带流量”,源于近十多年来各类文化节目的不断求索。2003年推出的节目《鉴宝》,用民间文物的传承故事、文物收藏知识,给观众开了一堂文物鉴赏普及课。两年后,《故宫》作为21世纪以来第一部以宏大叙事开启的相关纪录片,从建筑艺术、使用功能、馆藏文物以及由皇宫到博物院的历程等方面,近乎全观式地展示了故宫的辉煌瑰丽、神秘沧桑。当国之瑰宝与许多不为人知的人物命运、历史事件在片中展开,观众触摸到了历史跳动的脉搏。2012年,《故宫100——看见看不见的紫禁城》又以每集五六分钟、总共100集的体量,将故宫所承载的文化层面、历史层面的兴衰哀荣娓娓道来。2016年播出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更是红透半边天,该片以极窄的身位切入,记录了一群文物修复师的工作日常。

精彩推荐Atlas

本站推荐

关于我们|广告报价|版权信息|免责声明|发展愿景|企业文化|招聘信息|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网站帮助

 

Copyright © 2009-2099 时尚新闻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川公网安备51172502000114号

 

蜀ICP备15028138号-6 作品独家供稿,转载就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