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尚新娘 >

已阅读2020-07-06 06:04 来源:互联网新闻 编辑:佚名 分享:

晴

李利(左)正在与绣娘沟通。

李利(左)正在与绣娘沟通。

  本报讯(都市新闻记者祝庆庆 摄影报道)一机一人织布,一蓝一黄染布,一针一线绣花……如今的民族服饰的需求量正在逐渐增大,而且创新设计、原生态方式生产的民族服装更受到国内外时尚人士的喜爱。在黔西南州晴隆县鸡场镇紫塘村,便创办了一家名为“布依垚”的文创产品制造销售公司,她要借力民族服饰,助力脱贫攻坚。

  “新布依”服饰更时尚

  走进“布依垚”晴隆县鸡场镇紫塘村的生产点中,老式的瓦房,暖暖的灯光加上树枝的点缀就形成一个简单的生产点。生产点中,一边老式织布机嘎吱嘎吱的声响,正在织出民族特色布,一旁几位老人一边绣花一边聊聊家常。

  在这个不大的生产点,记者看到很多展示的样品,其中既有传统样式的布依服饰,更多的是“民族”与“时尚”结合。

  李利告诉记者,这些服装及手包的样式都是自己设计的,每一块布都是老式的织布机劳作而出,花样也是布依族的绣娘们一针一线完成,甚至扎染及蜡染均是出自手上。“传统的样式有一部分爱好者用于收藏,而改良后的布依元素服饰更能顺应时尚及潮流,在平时里穿着也不会显得突兀,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带民族元素的服饰、手包,所以自己的产品也比较受大众的欢迎。”

  据介绍,李利于2019年在兴义开始制作销售民族特色手包,仅几个月就有几百个销量,同时还有很多厂家定制民族织染的布料,这些点燃了李利的希望。

  把生产搬回家乡

  李利告诉记者,自己作为布依族,从小对布依族的民族服饰就耳濡目染,但由于家庭条件比较差,家中姊妹多,想自己做衣服穿,只能用一些碎布拼接。

  长大后,为了生计也为了进步,李利相继到了省外的服装厂、手袋厂务工,随后又到了销售岗位。

  如果说之前的学习是沉淀,那回到家乡后的李利就开始腾飞。

  在经过将民族手包短暂的投入市场并取得良好成效后,李利也发现了问题,传统织布的方式产量低,在兴义懂得这样传统方式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今年,李利决定把公司开回晴隆县的家中。“我们紫塘村共有600余户人家,其中400余户家中拥有织布机,有的织布机甚至有百年历史,同时大部分人懂得蜡染及扎染工序、并擅长绣花。”李利说。“老绣娘都是天生的美学家,不仅有很多纯手工刺绣技艺,自己需要什么样的图案,只需要表达后,不用指导,绣娘们绣出来的东西就非常适合产品。”

  在家乡办厂,生产可以在家门口解决,村民也可以在家中就业。李利在接到订单后,将材料与订单交予村民,村民在家中生产后再交回生产点,即可获得酬劳。“平均每人可以增收1000元左右。”李利说,自己家曾经是贫困户,得到了大家的帮助,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微薄之力,为家乡人的脱贫攻坚做出一点努力。

  民族品牌即将腾飞

  李利告诉记者,虽然刚创建的“布依垚”还很年轻,但接到的订单却已源源不断,最大的问题依旧是产能跟不上。

  为了帮扶民族品牌,助力脱贫攻坚,在贵州省民政厅派驻晴隆县鸡场镇紫塘村第一书记宋应龙及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在晴隆县沙子镇为李利解决了新的厂房问题,400平方米的厂房已经进入装修阶段,可同时容纳50人共同生产。

  “当地有很多易地搬迁户,一方面紫塘乡亲们的可以照常回收,另一方面也可以解决‘新市民’的就业。”李利说,此外很多美好的东西已经渐渐在失传,所以自己也想培养出更多的年轻人,让这些人在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不再外出务工。

  宋应龙告诉记者,在紫塘村中,以李利“女创客”为代表的年轻人正依托资源优势,依靠更好的技术和理念,一方面传承民族文化传统,另一方面以独有的想象力和产品走上了创业致富之路,他们更在促进当地村民就业增收,在助推精准扶贫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关标签:
精彩推荐Atlas

本站推荐

关于我们|广告报价|版权信息|免责声明|发展愿景|企业文化|招聘信息|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网站帮助

 

Copyright © 2009-2099 时尚新闻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川公网安备51172502000114号

 

蜀ICP备15028138号-6 作品独家供稿,转载就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