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尚先生 >

ONE实验室解散 “慢创作”与“赚快钱”的悖论

已阅读2017-10-16 02:01 来源:互联网新闻 编辑:佚名 分享:

”这个由ONE 实验室作者杜强所创作的故事,曾参与《烈日灼心》、《闯入者》等影片制作的美术指导娄磐拍摄为电影。遗憾的是,近日,李海鹏在朋友圈发了一段文字,

2016年1月,获得华创资本6000万元A轮投资的ONE,如今却将旗下风头正旺的“ONE实验室”给下架了。这个隶属于韩寒亭东文化旗下的特稿业务“实验室”,从今年1月5日宣布成立,到如今宣告解散、旗下特稿记者全部离职,前后不足一年。

  “信仰手艺,讲述最好的非虚构故事。”这般介绍自己的“ONE实验室”,解散了。

  2016年1月,获得华创资本6000万元A轮投资的ONE,如今却将旗下风头正旺的“ONE实验室”给下架了。这个隶属于韩寒亭东文化旗下的特稿业务“实验室”,从今年1月5日宣布成立,到如今宣告解散、旗下特稿记者全部离职,前后不足一年。

  在“ONE实验室”被爆团队解散之初,业界一片哗然。从诞生之初便自带光环的“ONE实验室”为何说散就散?这背后是非虚构创作市场“唱衰”,还是资本“赚快钱”的真相?

  “特稿作者梦之队”说散就散,可非虚构创作却方兴未艾

  今年1月5日,“ONE实验室”正式宣布上线。其上线的第一部作品《飞越十三号室》,是一部讲述杨永信和临沂网戒中心的故事,该文章在微博上的阅读量已超过159万。

  作为韩寒所创亭东文化旗下专门生产非虚构故事的团队,“ONE实验室”的风格明显区别于它的兄弟姐妹,即主打文艺风的阅读类APP“ONE”(一个)。更难能可贵的是,在“ONE实验室”组建之初便汇集了国内最优秀的非虚构写作者。

  大三便创作出《少年杀母事件》的林珊珊、阅读量超过3000多万的《太平洋大逃杀》作者杜强、曾获2015年腾讯传媒“年度特稿”奖的《大兴安岭杀人事件》作者魏玲、写下《北京零点时》的王天挺……他们有的少是成名,有的大奖加身,在国内少之又少的非虚构写作者群体中出类拔萃,被称之为“特稿作者梦之队”。

  当然,最吸引眼球的还是那两个中国最会写特稿的男人。

  “相信这是一个内容带来利润的小小创举。”在朋友圈留下这句话后,被称为“国内特稿教父”的李海鹏便从《时尚先生》走进了韩寒的有树(亭东)文化。

  而后加入的林天宏,则是李海鹏在《人物》杂志多年的搭档。被奉为业界最会写特稿的两个男人,一个担任首席内容官,一个协助管理ONE品牌的整体内容业务,以及影视项目的前期故事与剧本开发。

  “《太平洋大逃杀》之后,ONE实验室作品《生死巴丹吉林》也将改编成电影了。”这个由ONE 实验室作者杜强所创作的故事,曾参与《烈日灼心》、《闯入者》等影片制作的美术指导娄磐拍摄为电影。

  遗憾的是,近日,李海鹏在朋友圈发了一段文字,确认“ONE实验室”解散,而他本人也将离职。

  “ONE实验室是未完成的梦想,也是非常美好的回忆。”作为“ONE实验室”的负责人,林珊珊也在朋友圈留下自己的感想,还表示,“非虚构故事自有巨大的价值和魅力,小伙伴们还会在一起,还会继续写。”

  作为非虚构创作领域的标志性组织,当初被资本看好的“ONE实验室”以及它的非虚构故事,却为什么拥有如此短暂的生命?

  非虚构创作:西方血液下的中国土壤

  据业内人士分析,“ONE实验室”停摆的背后,与非虚构写作的产出效率低、变现困难大密不可分。那么,究竟什么是非虚构创作?

  广义上说,一切以现实元素为背景的写作行为,都可以称之为非虚构文学创作(写作),而这一概念最初源于西方文学界。

  诞生于美国上世纪60年代的非虚构(non-fiction),初见于美国作家杜鲁门·卡博特1965年发表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冷血》。作者将新闻报道与小说创作的写作技巧相结合,用一种全新的文学手法将一出真实的灭门血案铺展开来。

  这种新闻创作手法一时间备受追捧,随着诸多优秀作家的投身其中,非虚构也逐渐发展成熟。相比西方,中国的非虚构写作则起步较晚。

  据资料显示,2010年,《人民文学》开设了“非虚构”,随着慕容雪村的《中国,少了一味药》,梁鸿的《梁庄》等作品的诞生,国内的非虚构写作一步步拓宽了市场。

  2015年各非虚构创作平台陆续诞生。8月份,网易的“人间”;12月,腾讯的“谷雨故事”……非虚构作品迎来了更大规模的创作与传播。

  在非虚构成为市场“宠儿”之际,诸如《中国青年报》、《南方人物周刊》、《人物》、《智族GQ》、《时尚先生》等诸多老牌杂志相继入局非虚构创作领域,并产出了诸多高质量的非虚构作品。

  非虚构作品如何变现?目前来看,非虚构作品的商业价值只有进入影视开发环节才能得以体现。但从创作故事到开发再到实现盈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而资本所追求的却一向是速度。

  非虚构“慢创作”和资本“赚快钱”的相悖论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内容为王的今天,市场和资本对好的内容愈加重视,变现渠道也在不断开拓。可非虚构作品却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危机——创作难、变现难。

  市场总在谈论商业模式,可要想有商业模式可寻,必须要先达到工业化的水准,才可能去谈商业模式,尤其是像电影和写作这样的“手艺”。非虚构作品的变现模式并不成熟,无论是市场还是资本本身都还比较稚嫩。

  非虚构创作领域目前唯一能实现的商业模式,只有影视改编与内容付费。可从“ONE实验室”组建后产出的稿件数量来看,并不足以支撑整个它去谈变现。

  特稿虽然影响力大,口碑好,但难写又难变现,动辄耗费数月,记者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辗转多地并采访多人。《大兴安岭杀人事件》的作者魏玲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便透露,一篇万字以上的特稿,从选题到采访再到最后的写作,需要一个半月的时间。

  “ONE实验室”团队作者杜强早前被乐视影业以百万价格买入的《太平洋大逃杀》,是杜强在《时尚先生Esquire》时期的作品,取材于2010年底“鲁荣渔2682号”渔船上11名船员杀害另外22名船员的真实命案。这篇文章在微信平台的总阅读量高达3000万+,微博评论10万+,当初赢得了阿里、博纳、乐视等数十家影视机构的购买意向。

  但放眼整个市场,像《太平洋大逃杀》这般幸运的作品,凤毛麟角。毕竟只有出售版权和影视改编这条路可走的非虚构创作,变现模式太过单一,且非虚构创作的一切都建立在故事的基础之上。

  作为最核心的部分,一个好故事的诞生无疑需要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而这与资本所追求的“效率”恰好相悖。或许正应了好莱坞知名编剧罗伯特·麦基《故事》中的一句话:

  “对于能够讲述优秀故事的作家而言,则是一个卖方市场——曾经是而且永远是。”

(原标题:ONE实验室解散,“慢创作”与“赚快钱”的悖论)

相关标签: ONE实验室解散
精彩推荐Atlas

本站推荐

关于我们|广告报价|版权信息|免责声明|发展愿景|企业文化|招聘信息|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网站帮助

 

Copyright © 2009-2099 时尚新闻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川公网安备51172502000114号

 

蜀ICP备15028138号-6 作品独家供稿,转载就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