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清晨,瑞昌市黄金乡界首中心村,微风中带来阵阵稻花香,又到了村民邓月荣忙碌的时候。做好家人的早饭,开始打扫家里的卫生,这是她多年来的习惯。但和往常不同的是,她要将家里的不可回收垃圾按照可腐烂和不可腐烂进行分类,等待着垃圾清运车的到来。这个习惯的养成,还要从全乡开展垃圾分类减量化处理说起。
2017年,作为全国垃圾分类减量化处理的试点乡镇,黄金乡率先吹响“冲锋号”,开始在全乡范围内开展垃圾分类减量化处理工作。从阳光堆肥房的选址建设到垃圾桶、清运车的购置配备,从组织乡村组三级干部前往浙江考察学习到深入各家各户宣传讲解,从保洁队伍的管理培训到村民自觉做好垃圾分类,经过一年多地摸索实践,成效显著,得到省市各级领导的一致肯定。
开展垃圾分类之初,大家伙心里直打鼓,要想改变几十年的生活习惯,谈何容易。事实上,与邓月荣一样,绝大多数村民刚开始接触到垃圾分类时都感到麻烦和不适应,既没有这个意识,也缺乏分类的能力,相比以前打扫卫生直接把垃圾扔垃圾桶,方便简单,现在每天还要花精力把垃圾分为可回收、可腐烂和不可腐烂垃圾。但在乡村组干部的不懈努力下,也为了把自己的家乡建设得更美好,慢慢地,大家从最初的抗拒,到逐步接受,再到现在自觉维护,虽然有时候,还会偷懒随便分一下,但立马会被村干部和分拣员发现并要求重新分,然后再给上一堂垃圾分类的课。日子久了,邓月荣也习惯了这个日常工作。渐渐发现,村里越来越干净整洁,环境也越来越好。
为了鼓励大家坚持好垃圾分类的习惯,乡党委政府不断推陈出新,通过乡村组干部包户、党员责任点、农户卫生评比等措施,持续巩固垃圾分类减量化处理工作的成效。2018年5月,黄金乡设立三家“垃圾兑换银行”,村民只需将可回收垃圾送到“银行”就能兑换到心仪的商品,凭借兑换的次数还可获得积分,利用积分再次兑换商品,进一步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让垃圾分类成为村民的日常习惯。
现如今,走在黄金乡的集镇上,最醒目的就是家家户户门口摆放着的可腐性垃圾桶和不可腐性垃圾桶。每天清晨,垃圾清运电动三轮车会到每家每户清运垃圾;分拣员再二次分类收取,细分垃圾类型,分拣员对可腐烂垃圾运送到阳光堆肥房沤肥处理,不可腐烂垃圾由乡清运员至压缩中转站处理。目前,全乡百姓都熟悉了新的垃圾处理模式,垃圾分类减量化处理已经成为了家家户户的新时尚。
前不久,邓月荣看到电视里习总书记对垃圾分类作出了重要指示,将在全国推广,她心想,现在全国都在开展垃圾分类,我也算是赶了回时髦。
Copyright © 2009-2099 时尚新闻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蜀ICP备15028138号-6 作品独家供稿,转载就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