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尚先生 >

带走了《时尚先生》特稿部的李海鹏 称好的内容IP捉襟见肘

已阅读2016-08-15 20:24 来源:www.zgss01.com 编辑:中国时尚新闻网 分享:

我们不能光做媒体,做媒体有啥前途呢?在上海亭东文化的办公室里,李海鹏对36氪说。他说的我们,包括韩寒旗下的媒体型App ONE,以及做电影的亭东影业。这位中国最好的特稿记者,前《人物》杂志主编和《时尚先生》的总编,在亭东坐满超过50人的办公室里,看起

 

  “我们不能光做媒体,做媒体有啥前途呢?”在上海亭东文化的办公室里,李海鹏对36氪说。他说的“我们”,包括韩寒旗下的媒体型App “ONE”,以及做电影的亭东影业。这位中国最好的特稿记者,前《人物》杂志主编和《时尚先生》的总编,在亭东坐满超过50人的办公室里,看起来自由闲散,的确像是个新人。

  

李海鹏和韩寒

 

  这是李海鹏带着整个《时尚先生》特稿部门,跳槽到韩寒的亭东文化的第1个月。他在这里的职责,是为亭东文化找到好故事,放在ONE这个App上,或者出版成书、拍成电影。

  毫不夸张地说,李海鹏要干点什么,整个中国媒体界都会关心。

  他引起的最近一次全行业关注,是在今年3月。《时尚先生》杂志的一篇特稿——《太平洋大逃杀》的影视改编权,被乐视以百万级别高价购买。特稿内容,或者说非虚构写作生产的故事,第一次得到前所未有的高回报。之后,《黑帮教父最后的敌人》这篇特稿,则被台湾导演陈昊义及其公司买下。这在中国影视领域几乎是开先河,好的非虚构作品成了不断膨胀电影市场的猎物。这也让收入低迷多年的传统媒体人,面前忽然多了一条看起来很光明的新路。

  6月24日,李海鹏从《时尚先生》离职。离职的那天,李海鹏在公众号上戏称,为了纪念他脱离时尚集团,英国脱离了欧洲。他曾公开表示过并不想创业,他宣布离职那片文章标题叫做《贫穷而听着风声也是好的》。

  “我的选择只不过是随浪潮滚动”

  和影视IP带给特稿作者无限想象相比的是,资本力量给影视市场带来的助推更为猛烈。过去的一年,中国电影总票房达到440亿,这比往年增长将近一半,可谓无限风光。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票房收入的国内电影市场,甚至有可能在可期的将来,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影票仓。

  影视市场一片繁荣的表像背后,是优良内容的捉襟见肘。行业的繁荣和焦虑并生,好的故事剧本正在成为影视行业的稀缺资源。“当故事市场有强烈需求,而产品不够的时候,所有类型的故事,只要是故事,只要够好就可以被吸收。”李海鹏说。

  和《太平洋大逃杀》版权收购有一样期待的,是更多的特稿自媒体平台。网易“人间”,界面“正午故事”,以及“全民故事计划”等,以非虚构作品为特征的自媒体平台,希望探索出一条非虚构写作的商业化之路。其中商业化的第一路径,便是非虚构故事的影视版权转化。

  早在特稿风行的年代,很多优秀的特稿作者吸引过编剧的关注。林珊珊在写出《黑帮教父》之前,她的第一篇特稿作品《少年杀母事件》便引发极大轰动,有导演想把故事改编成电影,但因诸多限制计划被搁浅。2011年,林珊珊写出作品《线人》,同样吸引了影视行业的关注,也因为审查原因没有进行。影视领域的关注一直不缺,但真正把特稿转化为商业收益更高的剧本和电影,这件事并未达到理想的局面。

  这条路并不那么好走。影视IP转化对写作者和故事本身都要求较高。李海鹏认为,对于所谓的“故事内容创业”来说,在好的故事产出和好的写作者之间必占其一,否则仍然很难看好。

  李海鹏和韩寒,One和亭东

  李海鹏在亭东文化的职位是首席内容官CCO,他自己则说自己的角色是“故事经理人”:寻找好的故事,找到更好的写故事的人,把故事做成不同的形态,传播给更多的人看。

  具体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是提高影响力,包括ONE的流量,也包括产出的出版物或者影视产品的影响力;第二提高内容变现的能力:挑选故事内容,签下版权,做成出版物,或者改编成剧本,输出给亭东影业或者其他影视公司。

  做为一个“内容买手”和“作家经理人”,李海鹏要在有限的优质内容和优质作家资源中,抢得先机。

  优质作家的签约可能是李海鹏的一个优势,除了把原先的内容团队带过来外,他在作者圈子内会做更多的拓展。“这总的来说是一个年轻群体,我帮助他们做写作规划,甚至可以做些指导,并把作家推向公众,要做对作家有帮助的事”。

  由于韩寒的个人品牌惯性,亭东文化的内容包会更倾向于年轻群体。ONE的写作平台已经聚集了一批年轻的写作者,这会是内容包的重要来源,但更多的资源,会在外界拓展。

  从杂志主编,到故事经理人之间的跨度,在于主编面对的是自己的记者,因为记者的质量和工作态度更可控,通常不用外部作者;而“故事经理人”面对的是更多不可控的写作者。“要把固定的钱花在采购好的故事和好的作者身上”,李海鹏需要“把钱花得更有效率”,这是份选择面更广、更自由的工作,但更不可控。

  在媒体人纷纷转型“内容创业”的风潮下,他对此保持着谨慎的态度。李海鹏断言,资讯已经不存在价值,但真正的“新闻”,依然是稀缺。

  以下是李海鹏关于故事、媒体和电影的想法和回答:

  36Kr:从人物特稿作者转变到电影行业,难点在哪?

  李海鹏:难点在行业和行业之间的相互认知。过去像我这样的例子很少。

  但是这个事儿是有过的。比如说鲸书,真格基金徐小平找她。做投资有钱,行业的盈利好,地位好,自然就想品牌有点文化。还有特稿作者做的比较好,到影视公司当编剧了。

  但是有没有人明确地认识到,某个特稿记者的故事才能是非常非常好的?比如说签约,定80万的合同的剧本。没有,都只是试探性的,看到了可能性,但是没有直接的确定这种可能性。

  人都瞎,只有你做出来,才知道。特稿卖出去了,才知道这东西是值钱的,否则都瞎。这个行业通常都是这样。

  其实这两者是一回事,你比如说一个记者去采访,做一个非虚构报道。你去采访什么呢?这是一个问题。就像你一个编剧坐在这,说我想写点啥,这是一回事。只不过他去找,你在这想象。想象不可能空头想象,你也是依据事实的,关键是你的目标是什么,这是一回事。

  就像是一个会做菜的人想一个菜怎么做,几分钟到什么火候,到什么颜色下什么料。实际成品跟他脑子里想的是差不多的。这是一回事。

  36Kr:觉得好的特稿作者多不多?

  李海鹏:不多。我们不评判人,我们来说这个评判标准吧。

  两个标准:看完之后,会不会说,我靠!这个真好,不管谁说都可以,这是第一标准。也就是认可、赞美、赞同的绝对值是多少,100分你达到了多少分。

精彩推荐Atlas

本站推荐

关于我们|广告报价|版权信息|免责声明|发展愿景|企业文化|招聘信息|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网站帮助

 

Copyright © 2009-2099 时尚新闻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川公网安备51172502000114号

 

蜀ICP备15028138号-6 作品独家供稿,转载就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