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尚先生 >

迪迪埃戈巴克 低调的时尚先生(2)

已阅读2017-08-30 11:56 来源:互联网新闻 编辑:佚名 分享:

当然,客户和国际媒体会出现在各大时装周中,当客户想求新时,比起伦敦他们更愿意去纽约,但纽约与巴黎比又缺乏精致性,我们公会冒着巨大风险挑选品牌,这种挑剔的传统延续至今。过一段时间,有些设计师会被踢出公

  当然,客户和国际媒体会出现在各大时装周中,当客户想求新时,比起伦敦他们更愿意去纽约,但纽约与巴黎比又缺乏精致性,我们公会冒着巨大风险挑选品牌,这种挑剔的传统延续至今。过一段时间,有些设计师会被踢出公会,这很正常,没有人的创造力能维持超过25年。任何产业都需要创新,尤其时尚业,人们对创意如饥似渴,很少有品牌能维持活跃的水准。就我们公会来说,自1950年代以来,只有3个品牌一直存在,Chloé、Givenchy和GuyLaroche。如果我们回看历年巴黎时装周秀场表,你会发现,有些品牌已经消失了。很多时候,品牌会因为迎合目标客户预设变得过时,逐渐丧失创造力。

  人物周刊:上世纪60年代,您成功将自家法国成衣推广出口到美国,赴美期间是否遭遇过文化冲突?

  戈巴克:当然!美国人承认法国的高级定制,也愿意到巴黎购买,但当时他们并不相信法国人能有自己的成衣产业。我在美国的事业一度很艰难。1961 年,我接手家族企业C.Mendès后决定前往纽约,看看能否进入美国市场,我拜访了当地许多客户和记者,试图做些推广,然而美国人只是过来看看,最后都说没准备好,我当时真想和模特一起从窗户跳出去。3年后,我第二次访美,在纽约广场酒店的一间套房里展示了Carven等品牌的设计系列,这一年与美国几家商场签订了合同。

  1965年,我第三次到美国,再次入住纽约广场的酒店,我至今记得那个房间号:901。有一天,我接到Elizabeth Arden的电话,她说想来看看Castillo的作品。原来,二战期间,Castillo是她的服装设计师兼助手。那天,Arden披着一件玫红色瓢虫图案的衣服进来了,身后带来4个买手,我给他们一件件展示服装并作了介绍,然后,她说了个数字——每款24 件!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个数字在欧洲完全不可能。那一周,我收到无数订单。

  我们以精于成衣生产闻名全球,1968年在纽约开业时,我们先提供三分之一的“美国制造”,然而来购买的女士会查看标签,她们只购买原产于法国的服装,于是我们逐渐成为惟一的制造商,在美国开了250家门店,后来上涨到500家、1500家,越做越大,门店甚至开到了都柏林,东京也有不少,不过目前北京还没有。说实话,美国人经过检验,发现他们根本做不出我们这些法国时装款式,美国人比法国人个子大,屁股更扁,当然,这只是玩笑。

  时尚无国界

  人物周刊:我发现您的办公室装饰颇具日本风格,您是何时开始接触日本品牌的?

  戈巴克:我喜欢三宅一生和山本耀司。三宅一生原来在时装公会的学校学习,后来成为Givenchy的助手,我在那时认识了他。此后他去了纽约,创立自己的品牌。上世纪70年代,我邀请他来巴黎,于是三宅一生成为巴黎时装周上首个“日本制造”,这在当时堪称日本品牌进军欧美市场的先例,山本耀司和其他品牌则要等到10年后。

  我很关注日本风格和他们的品牌。1973年,我邀请三宅一生入会,之后陆续有了山本耀司,新一代的我们有Sacai。我确实喜欢日本风,但别以为我偏袒日本。我认为,时尚是文明走向和谐共存的路径,这也是时尚今天如此热门的原因。我们下一季会添加一个印度品牌。新的国家加入总会给巴黎的时尚带来了变化,例如我们邀请巴西品牌加入,就曾发现惊喜,它不仅带来媒体影响力,也为公会内部注入了新活力,这种包容于我们是一种传统。

  人物周刊:目前哪些中国品牌是你们的会员,马可的“例外”?

  戈巴克:我们的官方年展中有多家中国品牌,但正式的长期会员目前只有一个,来自中国台湾的“夏姿•陈”,它的设计感还有些弱,但质量和竞争力很强,在法国经常策划一些展示活动。此外我们有好几个处于备选状态的特邀会员,“例外”是其中之一,他们2007年就参加了巴黎时装周,引起不少关注,我们对这个品牌很感兴趣。

  人物周刊:“例外”去年流行,一种说法是因为习夫人出访时穿了这个品牌的服装,对此您怎么看?

  戈巴克:中国的“第一夫人”是比较特殊的角色,但我不确定法国的第一夫人是否有这样大的能量。历史上也有类似例子,过去设计师把那些穿戴他们作品的人称为“骑手”,曾有设计师为某公爵夫人设计了一顶帽子,王后看了很喜欢,当着众人的面问她帽子在哪里买的,她说圣路易岛10号——整个社会就开始跟风了!公爵夫人扮演的就是“骑手”角色,你们第一夫人的推动力也是一样的。

  人物周刊:时尚的演化某种程度上是否也反映着政治?

  戈巴克:毫无疑问,时尚是政治局势的反映,时尚业在法国的发展就是法国由封建王朝到全球化时代连续变化的产物。封建王朝衰落后,法国制衣业开始向外转移,服装出口变成收入可观的产业,虽然规模不大,但在国际市场上很有竞争力。困难之处在于当时没有专利保护,我们出口的款式被任意模仿,美国人和瑞士人都来巴黎买衣服,回去后进行仿制,这种情况持续至1970年代,正版授权得以规范化后,近50年内很多设计师成了百万富翁。

  目前法国整体经济形势不佳,时尚业却发展得很好,服装业每年以百分之三四十的速度增长,以前从没有过。保持增长是我对明年的期望,这也取决于我在公会的继任者是否保持对世界的开放态度。过去国际化是一个优势,现在已经是存活的必要条件了,你不能满足于法国风格,如果像意大利人那样只顾自我保护,巴黎等于把自己锁了起来,那就没劲了。

  论“中国制造”

  人物周刊:上世纪90年代您第一次来中国时的情形是怎样的?

  戈巴克:1991年,我曾被我以前的学生邀请去西安交流,当时那儿没有时尚可言,连橱窗都用麻布遮起来。我给纺织学校的学生放了段时装秀录像,那些男孩发现,时装秀原来是这样的!还有那些背景音乐,他们觉得不可思议。这也证实了法国的说法,在旧时代,时尚是宫廷的特权,王公贵族的衣着是风向标,民间没有时尚可言,中国当时差不多就是这种情况。

  我们还举办活动,解释在法国品牌意味着什么。当时中国没什么品脾意识,很多人以为不同品牌不过意味着不同的商标,我们提出迎合客户需求,在当时这是不可理解的。现在我们公会拒绝一个中国品牌,对方会表示理解,但刚开始,中方会觉得这是一种侮辱。被拒绝的中国品牌可能很有名,在巴黎的时尚沙龙也已取得关注,但不可能成为我们的会员。沙龙,按其定义,只有非常有限的几个客户,而我们会对一个品牌的定位进行严格考察:它的客户是谁,品牌形象怎样,设计的哪些部分有原创性……若没有清晰定位,我们不会接受它。

  人物周刊:法国高级时装公会这些年与中国合作频繁,介绍下您对中国时尚业现状的观察?

精彩推荐Atlas

本站推荐

关于我们|广告报价|版权信息|免责声明|发展愿景|企业文化|招聘信息|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网站帮助

 

Copyright © 2009-2099 时尚新闻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川公网安备51172502000114号

 

蜀ICP备15028138号-6 作品独家供稿,转载就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