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尚旅游 >

广州市环境保护 “十一五”规划(10)

已阅读2021-01-05 06:50 来源:互联网新闻 编辑:佚名 分享:

采用卫生填埋、焚烧发电、堆肥等三种模式处理生活垃圾,使广州市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2010年前建成并投产李坑垃圾综合处理厂、李坑第二垃圾焚烧发电厂、广州市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厂、兴丰垃圾填埋场

采用卫生填埋、焚烧发电、堆肥等三种模式处理生活垃圾,使广州市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2010年前建成并投产李坑垃圾综合处理厂、李坑第二垃圾焚烧发电厂、广州市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厂、兴丰垃圾填埋场扩容、番禺会江综合垃圾处理厂、番禺南顺综合垃圾处理场、花都狮岭垃圾焚烧厂、花都生活垃圾填埋场、大田山垃圾焚烧发电厂,使生活垃圾处理从目前的填埋为主逐渐过渡到焚烧和综合处理为主。

2. 提高工业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水平

积极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减少工业固废的产生,促进废物在企业内部的循环使用和综合利用。建立广州市工业固废管理服务信息中心,协调工业固废的综合利用,促进工业固废的资源化利用。

通过全过程监控管理,逐步建立综合利用与安全处置相结合的工业固体废物处置体系,基本实现“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建立建材行业、冶金行业和环保产业的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系统。2010年前,广州市工业固废处置利用率达到97%以上。

建设广州市一般工业固废处置中心,对无法综合利用的工业固废进行最终安全处置。

3.加强危险废弃物全过程安全处理处置

通过加强管制、妥善收集、集中处理、安全处置等措施来加强危险废弃物的全过程安全处理处置。危险废弃物处理处置采用资源化利用、焚烧处理与安全填埋处置相结合的模式。建成广州市废弃物安全处置中心二期工程,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保持100%。工业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100%(利用率60%、处置率40%);生活垃圾焚烧飞灰安全处置率100%;其他来源的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100%(利用率20%,处置率80%)。进一步完善广州市危险废物环境保护管理体系,实现危险废物的信息系统化管理。

4.集中无害化处置医疗废物

医疗废物处置主要通过加强管制、妥善收集、集中处理、安全处置等措施来实现。对广州市现有医疗废物处置中心的处置设施全面实施技术改造,达到国家医疗废物处置标准要求,使处置能力达到45吨/天。到2010年,建立完善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医疗废物的无害化处置率为100%;广州市的医疗卫生机构产生的医疗废物都能进行集中处置,建成完善的医疗废物管理信息及监控系统,建立起有关的管理法规、政策,全过程管理体系初具规模。

5. 资源化利用电子电器废物

利用废旧物资回收网络体系,建立电子电器废物多元化回收网络系统,到2010年广州市废旧电子电器收集率达到50%以上。

广州市电子电器废物污染防治采取专业化的集中处理方式,建立广州市电子电器废物综合处理中心,在初期通过政府对试点项目进行扶持引导完成,逐步推行电子电器废物处理的市场化经营。2010年前建设广州市电子电器废物综合处理中心。鼓励大型电子电器生产企业建设自主的回收处理中心。

6. 拓展污泥资源化利用渠道

市政污水处理厂的污泥采用分散和集中相结合的方式因地制宜就近处理,加紧推进白云区北部污泥处置厂、番禺区南部污泥处置厂的建设。对污水厂产生的栅渣进行卫生填埋。并积极探索污泥其他综合利用途径。

积极开展河道淤泥在建材行业、土地利用等方面的资源化利用,使河道淤泥资源化利用率达到25%左右。对于污染较严重的河道淤泥经干化稳定化处理后,送卫生填埋场填埋处置。

7. 开展建筑垃圾多元化利用

加强建筑余泥渣土管理的各职能部门之间的统筹协调,为减少建筑垃圾乱堆乱放、随意倾倒等问题,应将建筑垃圾统一纳入城区监管体系中。同时,政府给予引导和扶持,鼓励企业进行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加快建设广州市建筑垃圾综合处置场(4000立方米/日),构建初具规模的建筑垃圾处置网络。

(六) 大力开展生态建设与保护,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重视城市生态空间和发展空间的协调和优化。城市生态体系的构建,不仅强调区域生态体系的保护,而且强调区域生态资源的高效高质利用。通过生态功能区和城市发展空间的协调,逐步按城市生态功能结构来构建城市发展的主骨架。城市生态建设,重要的是提升城市要素的生态功能,通过生态功能的提升和城市建设的融合,形成城市的合理空间格局,实现城市发展和生态提升的双赢。

1. 构筑区域生态安全体系
 
    以广州市景观生态系统的安全格局为基础,构筑两道绿色生态走廊,打通纵贯南北的生态通道,保护三个城市绿心,建立各组团间的生态隔离带,构建多层次、多功能、立体化、网络式的生态体系。按照《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规划纲要》的要求,广州市所划分的严格保护区有858.41平方公里,重要生态系统功能控制区有1795.42平方公里,生态功能保育与生态缓冲区有420.81平方公里。应针对各类生态功能区域制定相应的生态管理政策,在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中予以落实。

对严格保护区和重要生态系统功能控制区进行保护抚育和自然恢复,对连绵的山体加强维护,沿江河干流、交通干线和城市发展轴建立生态廊道,优化水环境安全格局,保护和培育城市绿核,强化城镇建设的生态调控,构建起城市生态安全体系。

2.加强对外来物种入侵的防范

高度注视外来物种的安全性问题。第一,要注重外来物种种类的选择,加强对外来物种种类引进的控制,尽快研究制订有关法规和技术规范,规范物种的引进,同时使管理工作有法可依;第二、海港、空港应加强外来物种的检测,建立相应的外来物种入侵的动态监测系统;第三、要注意入境船舶压舱水对区域的生态安全的影响,加强法律法规和有关压舱水危害的宣传教育,并通过加强前期管理、合理安排船舶到港后对其实施必要监督和处理,完善压舱水的监督及卫生处理机制。

3. 青山绿地工程建设

(1) 加快城区绿化建设,努力构建生态园林城市

在中心城区604平方公里以内,新增绿地22平方公里;在604平方公里以外的建成区新增绿地14平方公里。按照“一环、两带、三网、四片、五组团、六新城”的建设思路,推进城区绿化配套建设,营造自然风貌与城市景观交融和谐的城市生态环境。

抓好城市公园、城市绿化广场建设。重点建设瑞宝生态公园、东风生态公园、增步公园二期等15个公园。建设大元帅府广场、港湾广场等15个城市绿化广场。

相关标签:
精彩推荐Atlas

本站推荐

关于我们|广告报价|版权信息|免责声明|发展愿景|企业文化|招聘信息|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网站帮助

 

Copyright © 2009-2099 时尚新闻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川公网安备51172502000114号

 

蜀ICP备15028138号-6 作品独家供稿,转载就注明出处